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天气逐渐转凉,晨昏温差逐渐加大。广州市中小学卫生健康促进中心温馨提醒广大师生家长:本月要重点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登革热、诺如病毒所致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水痘和食源性疾病的预防。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在《关于做好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前后新冠病毒感染及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中提到,2023年2月以来我国新冠疫情呈低水平、波浪式流行态势,目前新冠及其他传染病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十月呼吸道传染病开始进入流行季,建议师生家长继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好个人健康管理。
学校应做到:
1.加强师生健康监测,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查因、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等。
2.加强教室等室内场所通风消毒,做好校园环境清洁卫生,加强食品安全与饮用水管理。
3.加强防病知识健康教育,倡导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
4.做好应急处置准备。学校应加强卫生室(保健室)建设,配齐专业人员,强化从业人员专业培训,配备必要的医疗物资(如抗原检测试剂),设置师生员工健康观察室,为有发热等症状师生提供临时留观场所,并指导家长安全接护学生回家。做好消毒剂使用培训。
个人应做到:
1.继续做好个人防护。科学佩戴口罩,注意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居家和工作场所定时开窗通风,做好居室日常卫生。
2.加强个人健康管理。日常要密切留意家人和自己的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咽痛、嗅觉味觉减退等新冠病毒感染症状时,尽可能减少外出活动,避免带病上学或上班,视情况及时到附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
3.积极接种新冠疫苗。建议在没有接种禁忌症的情况下,符合条件者尽早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4.增强自身免疫力。提高自身免疫力是预防各种疾病的重要手段,请保持规律作息,适当锻炼身体,合理膳食,多喝水,保持良好心态,坚持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二
登革热
6月-10月都是广州登革热的高发期,而登革热正是通过蚊媒传播。近期广州高温多雨,这样的天气十分利于蚊子繁殖。东南亚地区登革热高发,到上述地区旅行,尤其要注意旅途中的防蚊驱蚊以及返穗后的健康监测。
学校应做到:
1.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做好环境卫生整治,落实以清除蚊媒孳生地为重点的综合防控措施。
2.落实病例早发现和隔离。
3.加强宣传教育,做好每周防蚊灭蚊工作。
个人应做到:
1.外出旅游前“三准备”:了解当地登革热疫情;准备宽松、浅色的长袖衣裤;准备含避蚊胺、避蚊酯成分的驱蚊剂。
2.旅程中“三注意”:注意防蚊叮咬:身体裸露部位涂驱蚊剂,并及时按说明补涂;蚊虫出没频繁时,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地逗留;尽量待在有纱窗纱门的环境中,睡眠时使用蚊帐蚊香。注意防蚊孳生:清理居住地室内外积水,避免孳生蚊虫。注意及时就医:如出现发热等症状,请立即就医。
3.返家后“三留意”:返程时留意,若出现发热立即向卫生部门申报。返家后14天内留意,若出现发热立即到正规医院就医并告知旅游史,避免延误病情导致重症。留意清除居家积水和蚊虫,保护家人健康。
三
诺如病毒感染
秋季是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高发季节,发生感染性腹泻的风险也进一步增大,因此师生家长应注意把好“病从口入”关。
学校应做到:
1.严格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查因。
2.及时报告疫情,尽早落实病例隔离、呕吐物规范处置、环境清洁消毒。
3.加强食品、饮用水管理,加强食堂消毒卫生及餐具消毒管理,加强厨工等从业人员健康管理。
4.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普及诺如病毒感染防治知识,提高学校学生与教职员工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个人应做到:
1.防止“病从口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常剪指甲、勤换衣服。平时多进行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2.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生冷不洁食物,生熟食品要分开。生吃蔬菜、瓜果一定要洗烫,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吃,食具要经常消毒。
3.搞好饮水卫生。饮用水用具要定期消毒,保证饮水卫生,不喝生水。
4.及时清理患者呕吐物及排泄物,并做好环境消毒。
四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多数以发热、口腔粘膜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表现,可伴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学校应做到:
1.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查因、消毒通风等日常防控措施。
2.及早发现、报告和规范处置聚集性疫情,严格落实复课证明查验制度。
3.加强儿童个人卫生、勤洗手等防病知识健康教育。
个人应做到:
1.遵循“洗净手、勤通风、喝开水、吃熟食、晒衣被”的“十五字”方针,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科学预防手足口病。
2.在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尽量不要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3.接种EV71疫苗能预防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建议6月龄以上儿童接种EV71疫苗,越早接种越好,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
4.家长应注意观察儿童身体状况,孩子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如果孩子发病,应及时治疗,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减少交叉感染。
五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它的临床特点是同时出现全身性丘疹、水疱及结痂。水痘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吸入病人的飞沫、直接接触病人的疱疹液、或者接触被病人污染的物品,可能会感染水痘。
学校应做到:
1.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查因登记制度。
2.发现病例及时报告,做好病例追踪、随访工作,严格落实病例隔离和返校制度。
3.做好教室等室内场所通风消毒工作。
4.做好疫苗接种宣传和防病知识健康教育工作。
个人应做到:
1.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的最有效手段。
2.注意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勤晒被褥。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孩子患了水痘,家长应注意隔离,不要带患儿去公共场所。要等到全身的疹子结痂且痂皮干燥或者发病后14天才能返校。
4.发烧期间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多饮温开水,注意休息。衣被不宜过多过厚,太热出汗会使皮疹发痒加重。保持衣服、被褥清洁,以免继发感染。
5.注意个人卫生,指甲长了要及时剪短,避免抓破疱疹而引起感染,若疱疹已破继发感染,可涂抗菌药物。
6.注重营养,适度运动,增强体质,防止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睡眠。
7.此外,该病可并发脑炎、肺炎等。因此,一旦发现并发症应立即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六
食源性疾病
秋高气爽,人们外出旅行增加,幼托机构和中小学也将陆续组织学生秋游等集体性活动,易出现因饮食饮水不洁而导致的腹泻和食物中毒等现象。因此要谨防感染性腹泻和聚集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学校应做到:
1.落实学校食品安全管理,规范食堂从业人员健康管理。
2.做好食品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工作。
3.规范供餐日常操作,加强食堂消毒工作。
4.完善校园洗手设备,做好食源性疾病防控知识宣传,倡导正确卫生习惯。
个人应做到: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要彻底洗手。
2.保证食材和饮用水卫生安全,不购买变质的禽、蛋、肉和水产品;强化后厨和厨房的饮食卫生,食物要烧熟煮透,生熟食物分开加工保存,使用的厨具、器皿要定期消毒。
3.食用烧熟煮透的食物,不吃生冷、半生不熟的海产品、水产品或肉制品等,不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
4.剩菜剩饭要及时低温保存,再次食用前要充分加热,及时丢弃变质的食物;外出就餐时选择环境卫生良好的有证餐饮单位。
5.如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时,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及时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就诊。
来源:广州教育
